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10-63908231
总部经济中国网
杨凌(2)
  

  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良好的投资环境。示范区成立以来,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着力创造一流的投资软环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管委会只设六局两办,58名公务员编制。在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工作人员录用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干部任用主要依据绩效考核;在全国较早实行了会计代理制,部门经费使用完全透明化,实现了有效监督;所有的工程项目,全部纳入有形市场,公开招标,阳光下操作;大宗公用物品购买,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中层干部的分务用车和所有工作人员的通讯费用,实行货币化分配,基本体现了公平分配原则,降低了行政开支,同时有效克服了公务用车可能滋生的腐败问题;服务、办事推行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等措施,努力树立诚信政府形象,等等。示范区还逐步健全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先后设立了企业孵化、人才交流、证券交易、专利信息、信贷担保、投资咨询以及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为吸引人才、促进招商引资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技示范稳步推进,农民增收和示范辐射带动效益不断扩大。在围绕区内外科技示范、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可供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如金坤、科元公司采用公司+科技人员+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与科教人员、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成为带动农业化和农民增收的龙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村共建、技术示范的实践中,总结出了技术指导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共同体型、公司带动型四种模型。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并规范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走科技+专业协会+农户的道路,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区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设施农业、畜牧业发展迅速,成为最具有发展活力的主导产业。农民收入增长迅速,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003年的2843元,年均递增12.5%

  示范区管委会与两所大学及入区企业,先后在陕西关中、陕北、陕南以及16个省(市)的不同生态类型区,建设了116个农业科技示范区推广基地,入区企业共在全国30个省市建立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258个,涵盖了农作物良种、畜牧、苗木花卉、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水利水保、荒漠治理等众多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示范区管委会和两所大学建设的科技示范基地共引进国内外优良种1500多种,累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600余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培训农民300多万人次,每年的对外示范辐射效益超过100亿元。

  农高会成为吸纳转化农业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省部联办农高会已成功举办了十界,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四大科技会之一。前十界农高会累计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法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国内外涉农企业,农业科教和中介机构以及720余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观。在农、林、水、牧、农机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及其产品的展示交流、交易,取得了积极成果。项目投资及技术、产品交易额累计701.26亿元。最近四界举办的农业高新科技论坛,有107名省部即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发表了精彩演讲。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咨询活动,培训、咨询人数超过30万人次。邀请全国农村致富典型,开办农民致富论坛,受到农民热烈欢迎。农高会已经成为以农业高新技术为龙头的农业综合要素大市场,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大量实用技术得到推广,科技、人才、资金、物资等多方面信息被扩散和辐射,从而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对外交流不断扩大,热色旅游悄然兴起。示范区成立以来,打破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农业高新科技产业,提高了竞争力和内在需求,促进了示范区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先后同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台湾、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大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以农业观光和科技游为主的特色旅游正在成为示范区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杨凌目前已被国家旅游总局列为全国农业科技旅游示范点候选城市。过去的两年,共接待中外游客295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近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7亿元,农林科技大昆虫博物馆、杨凌水运中心被陕西省旅游总局评为2A级景点。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二、三产业发展迅猛,拓宽了就业渠道,就业形势发生了喜人变化。与1997年相比,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近万个,灵活就业人数超过1万人。

  六年多的开发建设给杨凌带来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是形成了一个有绿色、生态特色的小城市的雏型;二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四是产业发展出具规摸,并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资发展环境;五是通过科技示范和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和更大区域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六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为下一步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进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共建部委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8年多的努力,示范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教体制改革、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示范辐射、农民增收、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岚清同志评价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总体来看,8年多来,示范区成功地完成了快速启动和初始创业,正加快推动二次创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初步改变了农科乡的面貌,构建了一个现代化农科城的雏形;二是推动完成了区内科教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科研和教学两大系统的有机融合,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四是积极实施科技示范,对内对外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效益进一步扩大。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3.0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亿元,年均增长24.6%;技工贸收入从数百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56亿元,年均增长40%;外贸出口从零起步,达到2005年的5700万美元,在陕西省各市中位居第三;财政收入从1997年的1369万元增加到1.78亿元,增长了近12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亿元,年均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继2003年实现了岚清同志提出的在1997年基础上的翻番目标后,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5年达到3517元,年均增长12.2%

  主要进展情况是:

  (一)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是示范区成立之后的首要任务。在国家共建部委、省委、省政府及省内各共建厅局的大力支持下,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亿元。建成了包括30多万平方米高标准安居工程,孵化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四星级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条件一流的标准高中、小学和幼儿园,亚洲首屈一指的水上运动中心,三甲标准的示范区医院,40多公里的市政路网,省内唯一的用于集中供热的天然气热电厂,新建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城市供热中心,等等。老城区排水管网部分实现了雨污分流,对大多数老街道进行了翻新修缮和美化、亮化,周边群众的居住、购物条件大为改善。农村在村村通柏油路的基础上,三分之一的村内道路实现了硬化。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5.3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8.4平方米,增长了6倍多。城市绿地率达到3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5.4平方米增加到11.7平方米,增长了1倍。顺利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认证和省级卫生区验收,正在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电力、供热、金融等一些瓶颈问题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杨凌正在由一个落后的乡间小镇,向一个城市功能完善、科教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科城转变,人才流失的势头得以遏制的基础上,高层次人才开始回流。

  (二)通过科教体制改革,科教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友情链接                                                                                          更多友情链接>>  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