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10-63908231
总部经济中国网

《总部经济时代》: 第十四章:总部经济的功特能效学说

  

总部经济的功特能效学说

 

 

——走马总部经济论坛

 

在中国,最初的总部经济论坛来自于我们的策动;后来的总部经济论坛来自于各地源源不断的热诚。

大家都来关心一种新理论,这无疑是一种好的开端,最起码说明过去那种将经济理论的学说束之学府高阁,关在经济学教授书柜里的现象,已经改变了。各行各业谈经济,男女老少谈经济,这种热情,是从近几年开始的,而且首先是从北京、上海、广东、深圳这些城市开始的。回忆起来,几十年来好像还没有过这种发自大家内心的、自愿的、畅所欲言的、关心经济理论学说的情况。特别是在对房地产过热、股市信心问题、金融体制改革、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直接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上,参与论坛的民众热情之高涨程度,都是空前的。全国各种类型的经济论坛次数之多,影响之广泛,也是空前的。

与此同时,也发生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我们许多传统的经济学观点,受到挑战;许多官方的意见,受到批评;许多想象不到的经济问题,得到披露;很多权威的理论家、权威的观点、权威的理论机构,受到群众的质疑。对于这些情况,我觉得很正常,不管谈论经济的是谁,也不管他这种论点来自何处,更不管论点的正确抑或错误,只要能够表达出来,就能推动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这正是经济理论大踏步地向前发展的环境。特别是在某一种理论刚刚诞生不久,各方面很不成熟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学专家们,最好还是先闭上嘴巴,竖起耳朵,仔细地听大家的议论。这些论点听得多了,自然就会得出一个近乎真谛的结论,自然就会产生出一种新理论和新体系的学说。

在此,我愿意根据每次论坛的笔录,详细地汇集一些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海外名人们讲话的重要片断——这些片断都是他们演讲的核心部分——把这些片断重新整合、梳理、编排成一套粗略的体系,和大家一起来鉴定他们对总部经济理论的认知。

我们在浏览这些观点编组的时候会发现,这当中的确有不少闪闪发光的东西,也有一些哲理深邃的东西,还有一些他们自己都在摸索探求的东西,甚至还有他们糊里糊涂的东西,连他们都搞错了的东西。不管怎样,我们都拿出来品味,借鉴,欣赏,批判或者吸收。因为可贵在于,无论怎样,他们已经在2006年之前为我们做出了探索。我们有理由这样设定:对总部经济的概念的认识刚刚开始,而且对总部经济的认识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正像社会的发展一样,它是一个过程,一段历史,一个动态的流程;更何况,今天的总部经济,与昨天的总部经济、明天的总部经济、后天的总部经济……必然会有诸多的理论和实践的不同。与此同时,对它的诠释,也会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表达。这些原理,应该是可以被理解的。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他们或者从总部经济的表象特征,或者从总部经济的实质本性,或者从总部经济的诸多关联方面,勾画出了总部经济概念的基本轮廓。我们不能说哪一个是绝对正确或者不太正确,只能如世人经常说过的那样:“坚冰已被打破,远航已经开始了……”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我没有把这些经济学家的社会职务和荣誉头衔列在他们的名字后面,有一些原因:第一,以下这些文字根据录音整理,仅代表了当事人在当时历史时期的基本观点,至于详细内容以及后来当事人观念的演变情况,并没有与本人核实;另外,人,生而平等,尤其在学术研究方面。在思想的论坛上,绝对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尽管这里边包括副总理、部长、市长、司长、董事长、教授和院长,甚至著名国际经济学术权威,以及国际著名电视媒体的经济节目主持人,总之在我们读者大众的眼中都是一些“大人物”,但他们的这些头衔并不会像人类思维成果那样永恒。总部经济思想是要传之久远的,而社会性职位相对非常之短促,仅是瞬间。这样做的原因好像很奇特:我不想让那些闪光的头衔压抑住我们读者冷静的判断和缜密的思维。总部经济是一种智能的产物,不是职位或者学位的产物,尤其是在它今天的初创时期,更是如此。对总部经济的自身性质来说,就更需如此。所以敬请各位谅解。

(行文中,凡“编者”的话,都是我加的,某些地方则干脆没有加。)机遇

北京市政府率先支持总部经济崛起

刘淇——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首都的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广泛吸引著名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大企业、大集团来京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凝聚国内外更多的优秀人才来京工作、创业和投资。

 

王岐山——广泛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大企业、大集团来京设立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发展总部经济。

 

一般来说,政府的支持都是后置的。但是这一次却相反,政府走到了许多权威经济学家们的前面。这是为什么呢?   

人类进入两千年以后,随着区域经济成长的重心向东半球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关注、最大、最新、最具潜在能力的经济区域。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全球化经济现象,都可以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都市里呈现出来。下面,我们不妨观察一组数据。

总部经济理论推向社会的20044月份,中国国家商务部发表了一份《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该报告中反映的内容,比较深刻地说明了当前的局势十分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从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中看到:与近年来全球跨国投资速度下降趋势相比,中国的跨国投资呈现逆势上扬趋势。数据表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在2000年的时候,曾经达到14919亿美元的高峰;可是到了2001年,竟然减少了一半,只有7351亿美元;到2002年又下降到6510亿美元。而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字,中国在最近几年引进外资的数量却大幅度上升:2000年引进外资407亿美元;2001年达到469亿美元;2003年则达到了527亿美元。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数额的扩大,他们的投资内容和投资方向,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考虑把自己的总部、区域总部以及相关的产业链转移到中国。跨国公司的投资重点,从原来的加工、组装、销售等低端环节,向着创意、研发、管理、集中决策等高端环节延伸。

总部经济的诞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编者注关于总部经济研究的对象

总部经济之于都会经济

石齐平——总部经济跟都会经济是不完全相等的概念,但又有相互联系的地方。实际上,世界已有总部化的现象:为什么那么多跨国公司集中在香港、东京、上海、北京,而不集中在南昌或者台湾台中等中小型城市?因为只有到大都市,企业所需要的发展功能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这本身就体现出总部效应。经济学上的都会经济或首都经济,或者大都会经济,本质上就是总部经济。

 

我们必须不无遗憾地指出:都会经济或者首都经济,并不等同于总部经济。前后两者即便是有某些关联,但在本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比如,我们绝对不能随便把任何一个偏僻、贫穷、落后、愚昧,甚至中世纪制度下的国家首都经济的本质,与总部经济本质划等号。

——编者

 

王力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地探索首都经济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并且积累了一些实践的经验。总部经济的发展理念为首都经济的发展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北京发展总部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北京作为首都是党中央、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具有科技、智力、人才、信息的资源优势,同时聚集了相当多的经济和非经济的、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国内的和国外的带有总部和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机构和组织,这些是带动总部经济发展十分难得的总部资源。

 

赵弘——首都经济概念是1998年提出的,它是充分体现北京城市性和功能的经济,是充分发挥首都比较优势(如技术、信息、营销、资本、城市基础设施和生存环境等)的经济,是立足首都、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经济。其本质是知识经济,核心是高新技术产业。要求用知识经济带动传统工业和农业的知识化改造并建设首都地域创新体系。

 

关于“首都经济”、“大首都经济”的提法是否合适,有兴趣可关注我后面的评论。

——编者

 

总部经济之于新经济

张大力——未来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区域化的、国际化的,经济类型的分化和细化是21世纪必不可少的环节。总部经济这一经济类型在中国的出现,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是将生产力的运用和管理分层次、分区域,从而发掘出新经济的增长点。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经济的观念去做事,改革创新,因为,新经济浪潮是市场发展的必然,总部经济理论的实践也是时代不可逆转的现实。

 

总部经济之于全球化

蒙代尔——现在看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从整个趋势来讲,中国的发展是非常令人感到乐观的,我们可以看到它的GDP的增长,这和中国所采取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中国在外贸、外商投资、农业方面都进行了政策方面的转型。在未来可能也会出现新的挑战,也可能会在政策方面有新的转变,但是目的是一样的,就是中国要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

 

茅于轼——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作用越来越大,它们对中国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各个城市硬环境改善很快,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可以引进跨国公司,因为跨国公司投资成立地区总部更看重良好的软环境,总部经济直接由软环境决定。

 

余钟夫——总部经济是世界性的一种经济现象。一些世界著名城市都曾经发生过,并继续上演着。它的发展与国际经济战略性向中国转移相伴随,既有全球经济发展的规律因素,同时又是需要主动争取的,也就是说总部经济的发展既有客观性,同时又需要主观上有意识地去发展。

 

总部经济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具体表现。

总部经济不分人种、国际,是全球的共同语言。

——编者

 

赵慕兰——总部经济中的总部,实际上就是决策的总部,它所有的行为都跟决策行为相关。在目前全球出现新一轮的国际产业化调整和转移过程中……总部经济在北京可能会在两个层面上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是作为战略决策引发的战略决策活动;另一方面是产品和服务相结合的企业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新经济、知识经济方面的特点。

 

吴迪——在全球化、区域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大背景下,未来的首都北京将成为未来企业总部之都,并抢占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总部的制高点。总部基地的建成必将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国大企业集团入驻,并通过集化效应和扩展效应,实现区域能力的长远发展。

 

总部经济之于产业聚集现象

石齐平——总部经济是一种产业聚集的现象。在经济理论里面,提到竞争效果时通常会讲产业统统聚集在一起未必是好事,因为彼此互相竞争,互相残杀,但为什么又要聚集呢?因为可以把第一个效果变成第二个效果,就是所得效果,我把它叫做整合效果或共赢效果。正因为它们在这里聚集了,所以才能享受这种聚集带来的利益,而这种利益远远大于第一个效应(竞争效应)给他们带来的损失。

 

很遗憾,产业聚集与总部经济不是一回事。

但是总部经济却可以具有产业聚集中的那种“共赢”效果,这确是无疑的。

——编者

 

余钟夫——总部经济旋风之所以在北京刮起,我们认为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全球经济实践经验表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总会出现大企业总部向都市集群的现象。第二是北京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北京是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大都市,具有国内外大企业总部发展所需要的信息、人才、金融、市场、交通和行政等综合性的优质资源,是各种总部首选地之一。

 

汪洪——总部经济加速了产业的聚集,加快了城市的发展。总部经济是对整个产业进行重新洗牌,导致产业在空间上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

 

总部经济之于全国经济

赵弘——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为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布局以及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北京、上海、香港是全国较大的中心城市,可以发展全国性的总部经济,其他部分城市可以发展区域性的总部经济,这样就可以实现总部经济下的垂直合作,解决困扰我们多年的“产业同购”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关于总部经济的内涵

余钟夫——首都经济发展应当合理分工、合理布局,形成网络式发展格局。CBD、金融街、亦庄、王府井、中关村、亚运村及一些正在形成的与总部经济有关的区域和项目(如总部小镇、总部花园等),都应统一规划、科学定位,最后达到共兴共荣。

政府可以从战略、规划和政策的角度去营造、鼓励和支持总部经济的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因为我们原来的政策主要是从吸引外资的角度制定的,如果我们现在把总部经济作为一个单独层面来考虑,以前的政策有些地方显得跟不上形势。

 

傅学江——总部经济是现代经济的引擎,以首脑经济为载体,由此推动社会经济各个环节的高速运转,释放经济的最大存量。更重要的是总部经济的浪潮是中国21世纪发展趋势,也是企业进入市场创新经济的必经之路。

 

赵弘——总部经济说到底就是一种知识经济,是一种头脑经济,是利用了首都最密集的智力资源的一种经济。

 

陈东琪——地区总部经济在中国发展已经具有多元地区选择的格局。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比如手机生产商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设在北京,而大部分零配件来自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因为那里已形成一个上下游衔接、大小配套、结构合理的大规模产业群,它的产业链条在配置上也更为合理方便。

 

石滋宜——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科技园区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关键。从全球范围看,许多地区的产业群聚发展,不是靠政府或靠规划,企业是在一种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中茁壮成长的。

发展总部经济不能仅仅只靠产业群聚。产业群聚是有效的产业结构,但绝对不是“总部”一个词可以概括的,重要的是要有有生命力的创新企业。总部没有生命力、没有生产力,单靠企业的总部群聚也不会带来成功。

如果仅仅专注于推展总部经济的概念可能就会误导总部经济的发展,应该找出一个最好的适合其发展的方向。至于要不要把旧的大企业吸引进来?我认为要有选择性地引进。因为有些大企业在20年以后可能会消失,美国80年代的500家大企业现在有一半不在了就是最好的证明。

总而言之,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使新型企业蓬勃发展,才能促进区域经济、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推进新生产业的发展,才能带给中国真正辉煌的总部经济。

 

我对“台湾自动化之父”——石滋宜先生的观点非常有兴趣。因为正是他,敢于在总部经济概念诞生的最初阶段,就当着我们的面提出了对“聚集效应”的质疑。记得我当时就如获至宝,把他的话录入了我2004年夏天主编的第一本总部经济理论著作《总部经济潮起中国》之中。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把反面的观点放进著作中?我觉得它不是反面的观点,而恰恰是我的渴求,它为我后来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思路。可以说,今天我所以能够向诸位读者奉献这部著作,其中必定有着号称“台湾硅谷”新竹开拓者——石滋宜先生的一份功劳,当然也有许多当时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大陆新闻记者们的功劳。这些也许是他们想象不到的。可以说,这是总部经济理论在海峡之间互动的一个意外收获。

——编者

 

余钟夫——如何发展北京的总部经济,我认为:首先要认识分析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知己知彼,找到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独立空间,实现错位发展;其次要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和思路,转变意识,明确定位,合理布局;最后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强规划和引导,制定有针对性的新政策,加强政策集成,改善投资环境。

 

林向阳——发展总部经济要有一个很好的指导思想。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舆论导向、思想要先走一步;发展总部经济要有目标,北京应以首都经济发展为己任;发展总部经济要解决制度创新、政治创新的平台,即解决发展环境的问题。

 

总部经济的内涵引发出人们无穷的联想:

总部经济是首脑经济……

总部经济是知识经济……

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核心表现……

总部经济具有智能决策的聚集结构……

总部经济是推动社会经济各个环节高速运转的现代经济的引擎……等等,等等。

——编者关于总部经济的功用

一加一大于二效应

徐岩——我认为总部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实践目的,应该是发展首都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受益的不仅仅是总部经济,最主要的还是地区经济,但并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可以发展总部经济,因此,我们应该把总部经济看成是发展首都经济的一种机遇,总部经济发展应该变企业推动为政府推动。

总部经济追求的利益不仅仅是一个利益分隔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机遇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此消彼涨的问题。总部经济,应该追求112的效益,追求爆炸性的效益。

 

《经济导报》——总部经济的崛起,将会同步刺激跨国公司本土化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双赢进程。

总部经济带来的不仅是GDP贡献,它还将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幅度提升都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积聚能力和辐射能力,还给就业市场的扩容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机会。

 

总部经济的效应

赵弘——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总部经济将产生五种效应:

第一是税收贡献效应。

第二是消费带动效应。

第三是社会资本效应。

第四是就业乘数效应。

第五是产业效应(即产业重塑)。

 

我对以上这种类型的分解方式,有我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都必定有着它与众不同,或者说与传统经济形态不同的效应。如果其形式甚至内容都“似曾相识”,那就没有什么创新的意义了。总部经济应该是“阳春白雪”,而不是“下里巴人”。总部经济绝对不是和一般的什么传统经济效应那样,不分彼此地可以互相借用。总部经济的效应有很多种,比如:聚集效应,吸收效应,扩散效应,极化效应等等。

这些效应,反映在宏观经济具体的效益上,就是:

1拉动区域经济全面增长;

2带动领域经济或者行业经济快速发展;

3提升企业集团的整体国际化战略水平;

4促进并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5将城市战略纳入全球新经济战略城市化运动的发展体系;

6催生创意产业及人类21世纪高端智能产业的大量萌发;

7促进地球生态环境经济的健康与和谐。

对任何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从效应到效益,都应该有着它独特的个性。但是,从来没有必要,把一般的城市建设中的经济效应或者一般的企业园区的经济效应,“似曾相识”地移植到总部经济上来,比如“带动消费”、“促进税收”、“促进社会资本流通”……等等。因为“带动消费”、“促进税收”、“促进社会资本流通”等等,是所有经济形态的必然结果,否则它无法存在。如果大家不分彼此,搞总部经济,还有多少必要性可谈呢?

——编者关于总部经济的特征

总部经济具有五大特征

赵弘——第一,知识性。总部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表现,它更多是依靠智力的投入。

第二,产业性。总部经济讲究企业最小的投入有最大的产出。

第三,产业链。相同或相似的企业总部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集群;即使是不同类的企业总部聚集在一起,也可促成一个较大的综合性大服务业产业链。

第四,辐射性。人才、资本、信息这些要素通过总部经济链条辐射到欠发达地区。

第五,供应性。总部经济是对区域合作的概括,它不仅可以在大城市得到发展,而且通过总部经济的链条,把大城市的战略要素资源辐射到欠发达地区,促进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

 

总部经济到底具有哪些特征?这个问题可以再商量。

本人认为它的第一大特征不是别的,就是它的智能高端的大规模聚合。再讲下去,就应该是它的产业价值观的单一性或者叫单纯性。还有就是它的聚集、吸引以及扩散等等。至于“知识性”、“供应链”、“产业性”等等,这恐怕不只是总部经济所独有的,在所有现代行业的产业链中均可以找见。

两头在外,八方布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总部经济依托高端智能,占据着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

凭借自身位置优势,创建产业利润的新增长极。

输出经济效益的同时,输出最新的产业知识……

这些都是它的个性特征所在。

——编者

 

“总部经济”旋风

“总部经济”是科博会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赵弘解释道,“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一些特有的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聚集,集中研发和营销的两头,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它解决不同区域之间整体争夺企业和项目的恶性竞争,形成了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第六届科博会期间,媒体纷纷以“北京崛起总部经济”等为题,对刚刚提出的“总部经济”理论给予关注。

关于什么是总部经济的定义,请关注前面的专述章节。

——编者关联

总部经济与各大总部经济区的关系

许为平——总部基地的崛起,将与现有的中关村、CBD、亦庄一起共同构成北京的大总部经济区雏形。四者之间局部会有竞争,但本质是互补。中关村以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为主,但企业办公的软硬件有欠缺,可以作为北京大总部经济区民营企业的摇篮;CBD是国际商务区,条件先进,周边商业设施发散,但成本高,可作为跨国企业进入北京大总部经济区的跳板,也可以作为这些企业的“门市”;亦庄,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成为国内外大企业的大型生产基地,起“生产车间”的作用;金融街是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实施的总部经济,但由于规划和地理的原因,这里主要成为国内金融机构企业的金融总部,是北京经济发展的“输血厂”。而总部基地则要成为大企业总部的办公区,要做企业的核心指挥中心聚集地,这一点是以上四个区域没有染指的“空白点”,是总部基地独家享用的“奶酪”。

中关村的科研、商贸为孵化期的企业创造了创业期企业的总部氛围;朝阳CBD的商贸、外贸的办公形态为跨国企业、合资企业创造了适宜的内外贸易总部的管理氛围;亦庄的产业型企业分布为国内外以产业为主的大型企业创造了总部与产业密不可分的管理氛围。这形成了一种北京总部经济链,既有分工、协调,又有侧重,但在这一链条上还缺少一种总部积聚的整体效应,即总部之间的信息互动、资源共享、群体优势。总部基地的建设将让这一链条进行有机组合,而且成为北京大总部经济区合理整合后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余钟夫——总部基地与其他四个总部经济之间应合理布局,形成多中心网络式的总部经济布局。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几个亮点区域,要顺势而为。朝阳CBD区域应当是国外使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办事处为主的总部区;金融街是以国内金融机构管理中心为主兼国外金融机构分部的总部区;中关村则是科技企业总部和科技研发中心相对集中的区域;亦庄可以成为以现代加工、制造、装配业为主的总部区;丰台总部基地是异军突起的后起之秀,也是北京最自觉、最明确的提出以总部经济作为发展目标的区域,它的定位是以吸纳国内大中型企业管理、销售和营运中心为主的总部聚集区。丰台总部基地的出现,开启了人们对总部经济的新认识,对推进总部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部经济与政府相关政策的关系

汪洪——总部基地乃至发展到今天的总部经济,是“三结合”的产物:第一个结合是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结合的产物;第二个结合是指高科技、新经济、新地产结合的产物;第三个结合是指高新区的发展和边远城市进一步扩大结合的产业布局。

 

历史上有过成功的“三结合”,比如“桃园三结义”;也有失败的“三结合”,像上世纪60年代末的“文革委员会”。针对中国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园区的“三结合”:有成功,也有失败。最大的失败之处在于:参与决策的政府官员、企业家、研究机构的“三结合”专家们,提出了那么多个规划和设想,却没有把这个项目的“灵魂”规划和设计出来——这是最大的失败。

事到今日,我们希望再次提出忠告:请关注文化!

(北京市政府已经在前不久开始思考“文化”问题,并形成文件。)

——编者

 

总部经济与新经济地产的关系

许为平——新经济地产:即以一种经济形态为中心,进行统一筹划、建设,协调住宅、商业以及各种配套设施的布局,并在客观上对科技、信息、教育、文化和金融产业产生推动作用。在这种新经济地产的模式下,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更合理的布局和配置。而总部经济就是这种新经济地产所依托的中心之一。

 

新闻界曾对他有过一些评述:

许为平一直拒绝别人将他称作房地产开发商,用许为平的话说:“我们正在做着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如果在此之前,人们还只把“总部基地”看做一个创意独特的地产项目的话,现在则没有人怀疑它所处的地位以及它在未来可能将要发挥的远远超过一个地产项目的影响力。

 

许为平的身份是北京中关村丰台园道丰科技商务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同时是英国道丰国际集团的CEO。英国道丰国际集团注册于英属塞舌尔维多利亚群岛,是一家以电子、通信、网络系统集成等项目投资以及房地产、物业投资与开发为主业的投资管理集团。

 

许为平的“道丰科技商务园”项目的另一个名称是总部基地(Advanced  Business  Park,简称ABP),它是许为平与北京市丰台区政府经过4年的讨论、调研、切磋、精炼之后而最终确定的开发项目,许为平称这段从立意、策划、规划到定位、实施的过程为“漫长的日日月月”。

 

按照许为平的设想,总部基地将建设700栋独立办公楼,每栋面积10005000平方米,主导楼每栋面积30005000平方米,12层高。其中500栋供单个企业作为总部所在地,这些楼全部拥有独立冠名权,其余200栋可分层出售。在已经于2004年6月开工的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中,包括了83栋独栋总部楼、一个商务停机坪和一座五星级商务酒店。

 

“原先预计整个工程要3到5年完成,现在看来,3年将会完成。”许为平说,“建成后的总部基地,投资资金量将达到45亿元人民币,其中北京丰台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占40%,道丰国际集团占45%,北京道丰数码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占15%,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将会形成500亿元的技工贸总收入和15亿元的税费收入。”

 

“三到五年完成”的预期……在董事长眼前流逝了。

结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美好,这是为什么?个中原因,不但值得吃螃蟹的人深思,而且更值得旁边给螃蟹的人、评说螃蟹的人反省。

“总部经济不是地产”。可是说这句话的人们,实际上总是脱离不开把它当做一种地产来看待。在这当中,总部经济的核心价值——灵魂,就这样被人们遗弃干净了。

——编者

 

媒体曾经报道:

从总部基地的面积和运作方式看,与房地产项目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许为平坚持认为,他的总部基地项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产项目,他也拒绝别人把他称为地产开发商。对他来说,营造一个全新的科技园区开发模式,比起卖房子显然更让人激动。

 

我认为,作为实践家,实干家,无论怎么说,他都可以算得上是个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螃蟹就是“总部经济理论”。在今天,还没有这样一位企业家,能够像他那样去实践。他的努力实践,为总部经济理论的大面积推广,创造了物质条件。不管这个螃蟹吃得怎么样,他的这个功劳是历史性的。

——编者

 

赵弘——北京总部经济已初现端倪。截至2001年末,世界500强中的32家企业以总公司名义在我国内地开办了各级代表处、办事处、事务所等501家,其中北京293家,占总数的58%;外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机构据不完全统计是120家,各种办公室有1000多家。与此同时,总部设在外地的国内大型企业也纷纷把总部或企业重心移向北京。

 

许为平——随着“总部经济”这个概念实实在在地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崛起。它将与现有的中关村海淀园、CBD、亦庄一起共同构成北京的大总部经济区雏形。

 

范伯元——北京非常重视吸引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也逐步形成CBD、中关村西区、亦庄等一批企业总部的聚集地,也注意到企业总部入驻所带来的经济现象,丰台园通过“商务花园”这种模式建设总部基地,对于北京市发展总部经济,形成大总部经济区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打造企业的“总部俱乐部”

《中国企业报》——总部基地的建设模式,采用的是国外成熟的Business Park(中文直译为“商务花园”)理念,选择在成本较低的近郊区,低密度、低容积、高绿化,注重在办公区更多地营造城市生活的元素、营造共同生活的社区气氛,建立自己独有的人文社区特色,逐步打破社区内各个因素不相往来的常例,通过营建大型综合社会项目,包括住宅、商店、学校和休闲场所,实现区域的自给自足,建立可以提供足够内部交流空间的综合社区,使“商务花园”变成一个与小城相仿的大社区。

 

所谓“中国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新区——总部基地”创建之初的建设模式,的确采用过国外成熟的Business Park(中文直译为“商务花园”概念)。但在得到“总部经济”这个概念之后,敏智过人的董事长,把这个“商务花园”的名称改变了。

但是,这种改变,决不意味着“总部经济”与“商务花园”殊路同归。总部经济是一种新的理念,它远远高于商务花园,也高于以往的初创时期的各类总部经济雏形,我甚至认为它高于现在董事长自己正在进行建设中的总部基地的实践。

中国有句话:青,出于蓝嘛。如此是也。

——编者

 

总部经济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

余钟夫——总部经济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的一个必然现象。从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看,英、美、日、德、法、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天津都曾出现过。今天,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点上,再次出现总部经济现象,这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

 

余钟夫——总部经济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以北京、上海最突出。总部经济发展是与国际经济战略性向中国转移相伴随的一种现象,它既有全球经济发展的规律,又是一个需要主动争取的难得的机遇,也就是说总部经济的发展既有客观性,同时又需要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去发展。工业化理论、城市化理论、企业扩张理论可以为总部经济提供理论解释。

 

总部经济的出现,是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但是,总部经济又是对“城市工业化”的一种否定和反叛!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甚至反工业化,是人类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这一点还需要更加深刻的论述。

——编者

 

总部经济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关系

许为平——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正在形成、正在醒来,它应该是中国未来1020年经济的中心,应该是中国正在醒来的一头经济猛狮,它将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最后一个沿海经济区。大量的计划经济给环渤海地区沉淀了很多资源,而且它的基础非常不错,因此它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赵弘——从区域经济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是三大板块。目前,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已经基本实现,但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却很难实现。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间是一种完全争夺的关系,这种恶性竞争不但使得区域之间很难进行合作,而且造成产业雷同现象。

 

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为创造环渤海经济区域合作提出了新模式。总部经济开创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变水平的恶性竞争为垂直的友好合作,一个项目可以在产业链上进行不同的合作,总部在这儿,生产基地在那儿,从而实现区域的双赢关系。

 

总部经济在环渤海区域合作中的范例一旦成功,将会为其他区域经济与总部经济的关系再次提供又一个新的经验。

——编者

 

总部经济与政府体制改建的关系

李江帆——地方政府领导积极重视总部经济的发展,这反映了领导的“官念”在淡化,抓机遇造福一方的“仆念”在增强,这实在令人欣慰。但各地方政府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获得总部的垂青,是加强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以及完善法律法规等“软件”设施,还是祭起“价格战”的法宝大搞“政策优惠比拼”?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汪洪——在未来五年,我们(丰台)将着重建设四大支撑体系,为总部经济的发展建设好大平台:

第一,构建现代化新城区的经济支撑体系,与总部经济形成良好的呼应。

第二,构建现代化设施的公共支撑体系,为总部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三,构建现代化新城区的体制系统,为总部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总部环境。

第四,构建现代化新城区的管理服务支撑系统,为总部经济提供高品位的软环境。

 

政府官员谈了那么多的“构建”,却唯独缺少了一个最本质、最重要的构建,即:人与文化要素的构建,这是一个教训。这种人与文化的构建,尽管历来不可能依靠政府的力量完成,但明智的政府能够做到发现、扶持,就已经足够了。更不能冷漠,甚至排斥……与此,我们应该追根溯源:

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已经触及到政治体制改革这样一个阶段,即:如果不调整上层建筑的结构,则经济基础将不能坚固。与此相应,越来越多的体制结构与现实发展的矛盾问题层出不穷。呼吁体制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

由此看来,总部经济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某些事先想象不到的成果。它可能会在体制改革、观念改革、社会环境改革……等等经济发展之外的领域,建树更多的功勋。

——编者关于总部经济的外延

总部经济与提升城市发展战略平台

《新经济导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改变了早期在京设立办事机构的策略,转而将全球性研发基地搬到北京。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北方电讯、宝洁、朗讯-贝尔实验室、诺基亚、微软、IBM、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掀起了一股在北京建立大型研发机构的热潮。

特别是1999年北京市在国内最早出台鼓励研发机构落户的政策后,这种势头更为迅猛。到去年年底,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的研发机构已接近60家,由此带来的技术交易额超过15亿元。与此同时,国内大企业也不甘落后,包括华为、海尔、TCL等上百家京外知名企业也将研发机构搬到北京。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使北京在基础设施、影响力和国际化方面又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北京的政治信息和商业信息的进一步发达,将吸引更多的大型投资集团和金融机构均把总部设在北京。

 

北京的人才、科技竞争力也绝对令人刮目。在每百万人口中,北京的专业技术人员约占10万。北京目前拥有3000多家科研机构,其中半数以上常年开展研发活动。专家认为,北京的科技资源密集度在全球罕见,这是北京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保障。

 

 

多年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所具有的资源优势,与它们在经济环境中发挥的作用,很多地方不成正比;有些地方甚至形成反比。

许多专家指出:我国多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正在走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逆城市发展规律”的道路:对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预估不足;住房群体分布结构不合理;交通发展模式畸形;环境污染;文化真空;户口政策……

 

中国城市发展的这些“病症”,每一个都是致命的。不及时改变这种城市发展模式,用不了几年,中国的大城市发展将会受到致命的冲击。而这对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有些人还是没有看到这种危险,认为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繁荣的表现。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些城市群落越来越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显现出了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漏洞百出。我们做个“城市经济实力”的横向比较,问题就清楚了:

刨去GDP质量不说,我们国家三大群落GDP比重还不到人家的一半。这怎么能够夜郎自大呢?

截止到2003年年底,我们三大城市群落占全国GDP比重还不到人家的一半:我们的占全国1/3以下;人家的却占到全国2/3以上,支撑了全国70%80%的经济发展。我国的上海只有5%左右,广州28%,北京不到4%……三个城市群落GDP的总数占全国的比重不超过37%。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我国城市发展布局和策略,的确发生了问题。为什么出现这种问题?

 

先举一个例子:北京城是在500年以前,15世纪初,明代皇帝朱棣,以全国行政管理之都的模式,以政治为中心的布局,设计、建造起来,并沿用至今的;而从秦始皇郡县制开始,政府衙门必然是坐落在即定城市的中心。全国600个城市,上千个县城,恐怕无不如此。由此决定,交通、服务、居民区、商业网点……以此类推,向四面八方铺展。北京自清代初年,八旗军进驻,分布在紫禁城周围,当年的老北京人,都被赶到远郊区延庆、密云、平谷那些地方。实际上,一环、二环的格局,是大清王朝两道围墙确立的。从二环、三环、四环,到五环、六环往外推,据说还有人提出再搞个七环……专家们说,就像“摊大饼”一样。以行政为中心,往外扩展。这样的城市规划建设,在全国比比皆是,延续了几千年。

 

21世纪的世界,城市的概念已经变了。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性政府。以往的城市概念,不能不受到严酷的生活现实的挑战!

 

大都市,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地方的行政中心”的象征,它变成了另一个中心。如果一定要叫他们“中心”的话,那么,它们实际上就是我们要面对的新的概念上的城市——在全球经济走向区域一体化的新经济时代的现代都市——区域经济中心。

 

我们应当看到:经济全球一体化对我国城市发展提出的要求,与我们传统城市的“地方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建设体制——极不适应!

 

——区域经济城市的成功不是在于市长,而是在于市场。

 

——城市的发展,并不全在于城市自身的规划,而是更在乎于城市与它的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的总体把握上面。

 

现在,很多经济学界专家学者都正在研究和探索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那么,区域经济与总部城市经济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打个比方——它就好比是一对在火车轨道上跑的轮子。

一边一个轮子。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我们只知道自己的城市规划,城市战略,而不知道区域战略、区域的规划是什么,那就会出现轮子跑到轨道外面去的情况。

总而言之:

是区域经济,在支撑着总部经济城市的发展;

是总部经济,在引领着区域经济的战略提升。

我国三大城市群落赶超发达国家城市群落的必由之路,就是尽快将自己的传统行政城市概念定位,转变为新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城市定位。这恐怕是我们唯一可行的道路。

(《在中国第二届城市家居博览会城市发展战略论坛上的演讲》)

——编者

 

总部经济与城市规划

余钟夫——总部经济旋风之所以在北京刮起,我们认为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全球经济实践经验表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总会出现大企业总部向都市集群的现象。第二是由北京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北京是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大都市,具有国内外大企业总部发展所需要的信息、人才、金融、市场、交通和行政等综合性的优质资源,是各种总部首选地之一。

 

总部经济带来的不仅是GDP贡献,它还将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幅度提升都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积聚能力和辐射能力,还给就业市场的扩容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机会。

 

总部经济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必然现象,总部经济是城市的极化作用所致。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具有更为完整的发展要素和更为良好的发展条件,金融、贸易、教育、科研、人才、资讯、交通条件优越,对中小城市的经济资源具有吸附作用。实际上,城市也是各种非经济的总部诞生地。某种意义上,城市化历史也就是各种总部聚集的历史。

——编者

 

陈淮——总部经济至少对城市功能分工有利。北京80年代鼓励单位自建住房,但是北京城市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没有功能分区,各种功能区混杂在一起。总部经济把企业总部集中,有利于形成商务区,也标志着北京走向国际化。

 

总部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许为平——今天看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以历史眼光、发展眼光来看。环渤海经济区应该是中国未来1020年经济的中心,应该是中国正在醒来的一头经济猛狮,它将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最后一个沿海经济区。在环渤海地区当中确实有巨大的经济潜力,还有很多待开发的区域。

 

新经济与新地产

王洪珍——新经济地产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产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金融服务创新、地产格局变化等等。

 

十多年来,地产在中国跌宕发展,其运行状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专供企业集群办公的写字楼所产生的经济能量,正逐渐被相关部门认可和发掘。因此,许多地产商开发项目并不是在单纯做地产,因为项目在选择企业或吸引企业在此长期办公的情况下,必然会对该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写字楼经济”在发达国家不算是新名词,在中国特别是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已经初露端倪。

 

同样,CBD、中关村、金融街及亦庄开发区等几块区域甲A级写字楼林立,高档商务配套齐全。许多新兴写字楼正在进入全面招商阶段,大家也都把像世界500强这样的跨国大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发展前景良好的成长型企业作为首选目标,各项目之间的争夺可谓激烈异常。而在这方面,各级政府也忙着牵线搭桥,尽可能地帮助项目招商。因此各界人士可能已经看出,虽然一个地产项目的周期只有四五年,但其对经济的影响将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经济发展的主导形态也是不断变化、演进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形态逐渐被高端知识、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形态所替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产业链条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生产与研发、管理等相关环节完全可以根据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实行分离。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丰富了首都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内涵,也是新经济地产在实践中所做的一个重要贡献。同时,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地产经济的发展,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地产业,必将成为推动金融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动力。

 

许为平——地产的开发一定要紧跟经济。

我在CEPA会上讲过,地产要重新洗牌,它的地位也应重新确立。目前地产已成为每一个区域经济、每一个城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到现在为止,它还被列在第三产业里,这与其地位是不相称的。我坚信,地产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第三产业,它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量级的产业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经济地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地产。

 

今天我讲的是新经济地产。因为现代地产的最大特点是把旧的换新的,把一片处理地建成一座城市,把危房改造成新房,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破旧立新的先锋。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新经济的地产。

 

通过调研,我对总部地产更感到踏实,因为它不存在泡沫成分,因为它符合经济的导向。现代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总部,而企业总部的扎堆,就形成了总部经济最基本的雏形。在中国的北部,尤其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拥有大量的总部资源,包括企业总部、政府总部、教育总部、人力资源总部、科技总部、文化总部、金融总部等。这些总部资源聚集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总部经济的后盾,为这样的新经济而营造的地产一定能够成功。

 

因此,我们的开发商应注意,在发展地产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事态,总结经济发展的趋势,紧跟这种趋势去打造地产,为经济发展态势去搭建平台,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样可以最大化地缩小泡沫。相反,如果我们孤立地去发展地产,就可能造成泡沫地产,造成重复投资。

 

顺便强调,关于“新经济地产”的理论,我认为是一个地产行业的亮点。——我怕现在不讲,以后再没有这个机会。但是,我们的理论家还没有人能够就这个问题,提出更加系统的阐述。中国正在经历着“地产行业的破环性资源掠夺”(如果我这句话不过分的话),这里边浪费掉的资源不仅是土地,还包括民生。民生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之源。但愿“新经济地产”能够为中国地产行业的未来指出一条出路,但那不是我们的话题。

——编者

 

环渤海经济圈与中国未来的经济中心

许为平——我想先谈一谈中国的经济中心问题。20多年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在东南沿海地区,首先是珠江三角洲,然后是长江三角洲,最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连成一线,成为中国的东南沿海经济中心,这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最大成果。

但,大家应注意到中国的经济中心正在迅速向北转移。我相信未来1020年,中国新的经济中心将崛起在以环渤海为核心区的、辐射三北的大北部地区,它的优势和潜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首先是通过贸易,通过轻工,通过外来加工发展起来的;但是三北地区已经远远超过贸易、轻工的范围,它还有大量的重工业、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及大量的总部资源。

也正因此,我认为中国北部地区经济的总体规模将会大大超过中国的南部经济。我们的企业家、投资者以及我们的政府应抓住这个最大的机遇。当然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非常严峻的,因为我们将面临着机制、体制及服务、开放的思想和意识的挑战。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发展环渤海经济?我想,重要的一条是产业不能互相重叠,而应互相补充,互相融通,有容乃大。多年以来,大家都认为北京像一棵大树,天津是这棵大树底下可以乘凉的地方。我认为应该突破这种观念,应该超越它,因为独木不成林,这是现代经济意识。北京、天津是环渤海经济圈中两个不可缺少的经济中心,它们并非两个地区,恰恰是一个经济地区,只是两个具有极强互补性的经济板块。区域经济的板块要求用不同的区域经济的定位来加强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北京、天津应各自找准自己的定位,携手发展。事实上,深圳、广州、东莞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之间的发展,也是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的,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少走弯路。就如地产的发展也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一样,比如,我们需要大量的别墅,同时我们也需要大量的公寓房和经济适用房,还需要Townhouse,这一系列的定位,要因地制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带,通过政府行为快速联通。所幸,我们的政府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

北京、天津两地经济发展是互动的。天津的企业到北京来,并不等于把资源全部从天津拉到北京,实际上这个企业到北京后可以借助北京的平台加快自身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积累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然后再返过来投资天津,促进天津的发展。北京的企业到天津投资和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同时,投资商不分国界,也不分区界,这就决定了它会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自己的投资发展地。天津和其他地区的企业把总部经济迁到我们的总部基地也证明了这一点。

 

新经济财富与总部经济

许为平——任何经济形态之间、经济活动之间都有一定的互动性。互联网之所以能够成为纳斯达克、成为全世界新经济的一个领军产业,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加快了交流速度。这种交流和信息的传播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

 

21世纪必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所谓一体化,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就指经济没有国界、没有区界之分。经济作为一个强大有力的纽带,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大家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核心的核心。无论是中国的中央政府还是美国的华尔街、纳斯达克,都在倡导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全球经济。

 

IT精英们可能会对中国的区域经济这个问题不感兴趣,但是我想任何一个搞经济工作的人,都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中心正在迅速向北转移。珠三角、长三角、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前25年的经济中心,但在未来的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区以及华北、东北、西北,将成为未来中国的经济中心。

下面我谈谈总部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形成了大量的商品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南部的家电市场、服装市场、电讯市场等,但它们毕竟处于整个市场的低端,属于末端市场。在当今世界潮流还处于初级市场阶段,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控制处于两端的高端市场:资本市场和技术、导向市场?我认为发展总部经济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企业总部掌控的最大资源就是企业资本和技术,总部的聚集又可以加快资本和技术的流动。

但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是:发展历史仅有10多年,还处于初级阶段,只不过是把企业的资本、企业的股权拿到市场上交易,形成期权,形成交易来换取货币再投资。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法律不健全,但最主要因素还在于我们的观念。比如,我们可以保证用半年时间来制定一部新的资本市场规则,但未必能保证用五年时间让这么多人接受这部法律。因为这涉及到人的观念、思想以及文化底蕴等众多问题,这也决定了我们还是一个初级市场,处于初级阶段。但我们也应看到,我们的劣势在于我们是后来者,我们的优势也同样在于我们是后来者,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后来居上。比如说,浦东交易所,比华尔街、纳斯达克的建筑要好、规模要大。所以,我们要学会利用这种后发优势来实现跳跃式发展,超越先入者,避免跟在别人后面被动挨打。

总部经济的提出就是在经济形态中走了一步跳棋,它不仅可以帮助中国资本市场实现跳跃式发展,甚至可以帮助整个中国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到现在为止,全世界经济学字典中还查不到总部经济的完整解释。但是,在北京,总部经济正式从理论角度提出已有一周年,总部经济的雏形以及总部经济物理模型已有五六年的时间了。这说明,总部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不落后国外,相反我们的理论研究还走在世界前列。

 

我在为总部经济理论探索它的“十大关系”时,恰好遇到纳斯达克股市板块的中国IT行业经过长期低迷之后,出现全线飘红的最新转折,门户网站的领军人物得意归来,为此我特意为他们与总部基地之间策动了一次“总部经济与新经济财富”论坛。以上就是许为平在此次论坛上的发言。这段发言虽然并没有真正理清总部经济与IT产业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从当时到现在,IT行业的领袖们都没有对总部经济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在我看来,催动董事长迈出的这一步却至关重要,它是促使总部经济理论走出“地产商”概念,与国民经济全面接轨的第一次历史性尝试。在此基础上,我终于在后来完成了《总部经济的十大关系》。

首届总部经济嘉年会于200422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连同总部经济(中国)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及总部经济(中国)建设发展基金会一起,这些工作我们都是在半年时间内完成的。

——编者

 

总部经济与城市政府资源

总部经济的总部,不仅仅是企业总部,还有政府总部、教育总部、科研总部、文化总部等。这些都是北京的优势,假设中国中央政府从北京迁到天津,北京的经济将是什么样,不言而喻。这也说明总部经济不仅是传统的产业经济的集合、传统产业经济高端部分的集合,它还囊括了政府资源。中央政府及其所掌握的资源大大影响着企业、影响着经济走势。这种走势也纳入在总部经济里面。这也是我们把中国第一个总部基地设在中国北京的原因。事实说明,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在去年一期招商中,有超过40%的企业是中央国资委193家国有大型企业改制后的大型企业,包括它的一级企业、二级企业、三级企业。

 

总部经济与城市的优化升级

汪洪——总部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城市的优化升级是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总部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将会有效改善一个城市的性格

一个城市的性格是由多种历史因素积淀而成的。但萌芽于大中城市的总部经济形态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带着与生俱来的鲜明时代特征,也将与其他因素相互交织,从而赋予其所在的城市以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总部经济会使城市产生更为先进的生产关系

总部经济是在一个城市之内各行业聚集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使各行业的管理、研发、商务中心聚集于城市的某个区域,而又在城市地租效应的作用下,将生产、加工基地放置在成本较低的其他区域,这就使本已先进的生产关系继续朝着社会化、专业化和大协作的方向发展。

三、总部经济有利于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给社会带来的矛盾

从总部经济理论的内涵来看,生产与管理、研发在空间上的分离是其主要特征,同时,生产与加工基地会在信息效应和地租效应的作用下,逐步分布于中心城市的外围或周边,即城乡结合部或乡村。这种产业在空间上的分离情况,不但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或重新形成新的经济辐射中心,有利于加速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也能激活农村潜在的某些市场,促进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

四、总部经济有助于现代城市探索“新都市主义”之路

现代城市的新都市主义潮流,是后现代主义运动与城市规划发展的反映。新都市主义发展的潮流之所以与总部经济密切相联,主要在于促使总部经济形成的各种企业总部的选址导向。

对于从事管理与研发的白领来说,离开钢筋水泥浇筑的摩天大厦,走向强调生态与低密度建筑的郊区,已成为一种潮流。走向郊区的低层办公建筑,是一种后工业时代的产物,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个有效载体。

总之,当总部经济在中国各大经济圈出现,并成为一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引擎的时候,我们如果跳出区域经济的范畴,从城市性格的塑造、先进生产关系的产生、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和“新都市主义”道路的探索来看,或许能发现总部经济更为深刻的内涵,并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据中国的门户网络转载,在那本《蓝皮书》中,赵弘对全国35个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据介绍,评估是根据他提出的基础条件、研发能力、商务设施、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及开放程度等6个一级指标来评估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并将其细化成16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后评分得出的……据说,北京在研发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及开放程度的排名均居全国第一,其他3个一级指标的排名也居全国前列。

 

实话说,我对这样的评估表示质疑。我认为把总部经济这样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端的发展成果,竟然简单化到这样一种程度,实在是令人惊讶的。在这里且不用说其他城市,即便是北京,能够在当前成为中国的“总部经济城市”,可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根本原因,首先是来自于这个城市的文化价值底蕴,而不是什么“6个”、“12个”或“55个”指标。

另外对于这样的“排队”,笔者实在不能苟同。这样轻率的做法在当前形势下非但不严肃,倘若长期做下去,除了会对总部经济年幼的生命带来伤害之外,决不会有益于它的健康成长。

应该停止这种无益的游戏 !!

至于“总部经济理论”为什么能够率先在北京这样一个城市里问世,我感到有它历史的必然。在人类历史上,北京,对全人类文明有过不少的贡献。

距今25万年至5万年之前,北京山顶洞人出现在地球上。距今2200年以前,穿越时空的万里长城出现在北京之郊。距今800多年之前,北京以都市的形象出现在中华民族风云激荡的历史舞台上。数百年来,北京以历代帝王改朝换代的历史,演绎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特别是在清帝退位以后,以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相互交错为表征的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在北京的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社会改革与进步的史诗。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对人类最卓越的贡献,只有在北京这样的地方,才能体现出其无尚的价值。无论国籍,每一个愿意为民族和人类做出贡献的人,都盼望着北京能给自己带来大展宏图的新的机会。特别是在今天,当全球经济巨人把中国看做下一个“新大陆”的时候……

——编者

 

 

 

《总部经济时代》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