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10-63908231
总部经济中国网
湘潭(2)
  

  涓 水

  涓水古名兴乐江、又名白果河易俗河,为湘江一级支流。涓水发源于湘潭市双峰县昌山(九峰山),流经衡山县新桥、白果,湘潭县花石、射埠、吟江、古塘桥、双板桥,在易俗河镇汇入湘江。涓水全长103公里,流域面积1764平方公里。

  湘潭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秋干旱,冬春易受寒潮和大风侵袭。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640—1700小时。热量资源富足,平均气温16.7—17.4℃。降水量较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全年降水量为1200—1500毫米。

  生物资源

  湘潭市现有森林植被以人工林为主,树种类型多样,用材林有杉木、马尾松、樟木、稠木、楠木、百乐等16种;经济林有油茶、油桐、棕、乌桕、桑、茶叶、桃、李、梅等15种;引进树有湿地松、国外松、火炬松、水杉、池杉、意大利杨、黑荆等。农作物资源丰富,可供栽培的粮食、油料、纤维及其他经济作物上千种。其中,粮食作物50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00多个品种。湘潭县的寸三莲以优质高产驰名中外,市郊的寸辣椒、矮脚白菜、项蓬长冬瓜等久负盛名。湘潭市的动物种类繁多,其中不少是产业动物,有的已被开发利用。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达到40多种,畜禽中的沙子岭猪、壹天石羊为优良的地方品种。

  土地资源

  湘潭位于衡山山脉的小丘陵地带,地貌以平原、岗地、丘陵为主,土地资源具有耕地、水面和丘陵地较多较好的优势。现实有耕地12.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3%,全市人均占有耕地447平方米。土地质量好,利用率高,水稻土、红壤、菜园土分布较广,有利于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和大农业的开发。

  水资源

  湘潭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500毫米左右。全市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37.7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1.45亿立方米,地下水6.3亿立方米。湘江和涟水、涓水都流经湘潭。

  矿产资源

  湘潭境内已发现和查明的矿产有36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6种。储量较大的石灰石、矽沙、白云石、石膏、滑石、方解石、磷矿石、海泡石等。此外,有锰、铁、石英沙、钾长石、重晶石等其他金属矿。上述矿藏中以石灰石、矽沙、锰、石膏、白云石等开发利用较好。

 

历史沿革

  19498月,湘潭和平解放,湘潭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07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改湘潭县城关区为湘潭市,隶属由岳阳迁至湘潭的长沙专署(195210月改名为湘潭专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34月,政务院批准湘潭市为省辖市,由湘潭专署代管。

  19689月成立湘潭市革命委员会,198010月市革命委员会改名为湘潭市人民政府,同年湘潭市改为省直辖市。

  19838月,湘潭地市合并,将其原湘潭地区的浏阳县划归长沙市,醴陵攸县茶陵酃县划归株洲市,湘潭、湘乡两县划归湘潭市。湘潭实行市管县体制。全市辖湘潭、湘乡两县和雨湖、岳塘、湘江、板塘、郊区五个区。

  1984年,将湘潭县的银田镇和韶山区划出设立县级韶山区,由湘潭市管辖。

  1986年湘乡县改市,仍由湘潭市辖。

  1990年韶山撤区建市,1992年湘潭市城郊区由雨湖、湘江、岳塘、板塘、郊区五个行政区以湘江为界调整为雨湖、岳塘两个行政区。

  200581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72):将湘潭市人民政府驻地由湘潭市雨湖区雨湖路迁移至湘潭市岳塘区芙蓉路。

经济概况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长株潭生态休闲中心,努力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落实省、市实事工程,克服了国际局势动荡、重大灾害干扰和自然资源制约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一、综合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湘潭市生产总值达367.03亿元,比2000年增长74.3%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8%,增速比九五时期提高3.7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加大、位次前移,其中: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5%提高到6%,总量排位由第11位上升到第7位。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9%提高到8.1 %,总量排位由第6位上升到第4位。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2.8%提高到3.4%,总量由第11位上升到第7位。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5.57%提高到11.1%,总量保持在前三位。2008年,湘潭市的地方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63亿元(预计数,下同),较上年增长了13.8%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73647调整至2005年的15.243.341.5,二产业比重有了较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19.5%上升至33.7%。城乡结构进一步调整,2005年末城镇化率达42.5%,比2000年提高11.65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接近50%,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园区经济不断壮大。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29.9亿元,比上年增长61%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参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扩大、标准提高,做到了应保尽保。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平稳运行,并先后启动了工伤、生育保险。2005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1.5万人,比2000年增加3.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6万人,增加26.2万人。5年来,全市共改造扩建农村敬老院26所,新增床位1300张。

  就业紧张局面有所缓解。通过实施城区五万人就业工程5年内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8亿元,比2000年增长31.5%。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所增长,其中:粮食总产量155.6万吨,比2000年增长12.4 %;蔬菜118.7万吨,增长49.6 %;水果3.77万吨,增长69%;出栏肉猪541.16万头,增长37%;出笼家禽1100万羽,增长25.5%;水产品6.89万吨,增长23%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以”“等耕作模式为主的稻田耕作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优质稻种植173.6万亩,占水稻种植比重达53.8%。水果、蔬菜、花卉苗木、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比2000年大大增加。生猪养殖加工业实施的公司+协户+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良好,涌现了一批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2005年畜牧业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50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8.7%提高到54.2%5个千亩以上的特色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友情链接                                                                                          更多友情链接>>  申请>>